继承是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的起点。传承的特点不仅仅是抄方,而是总结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学术思想,同时运用现代数据挖掘等技术,找到一个名医名家传承的路径,通过名医名家的传承,找到新的创新点,屠呦呦教授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获取灵感,发明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新方法,一举夺得拉斯克奖。没有继承,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表示。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做好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的整理和传承工作”,全面系统整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促进青年中医的培养和中医药学术理论升华,中国中医科学院于2012年起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名医名家传承”项目,进一步扩大师承范围。
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从建院之日起,就汇集了众多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积淀和学术积累,该院享誉海内外的专家遍布科研、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人数之多也堪称全国之最。这些专家在各自的专业和学术领域潜心钻研,多有创见,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成为中医药理论现代应用和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进步。
如今,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甚至个别老专家已经离世,而其宝贵的学术精华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其学术传承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相继启动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及名老中医师承等相关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名老中医药专家尚未纳入传承范围。围绕继承、挖掘研究名医名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培养造就新一代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成为总体目标。
通过充分调研、统筹规划、制定指南、网上申报等程序,该院将收集到的118位名老中医、名老专家及其传承人情况汇集成册,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通过二级审核、遴选上报、专家把关等程序,共有47项课题最终进入名医名家传承项目。
据了解,“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属于研究型继承,重点进行名老中医特殊辨证方法、特色疗法、特效方药的临床评价研究、名老中医诊疗思路研究、传承方法研究、经验传承的延续研究。是从科研视角、用科研方法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不仅学习名老中医一方一药、一术一法,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把握名老中医临证思维方法,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院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保障项目实施进度。目前已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蓝光国教授讲授“临床试验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方积乾教授讲解“观察性临床研究设计与分析”开拓科研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是我院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传承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有益补充。通过分批实施、规范管理的传承项目实施,将使我院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得到更大范围、更大广度地传承,使由现代中医药教育模式下的青年中医得到学术经验、临证能力、成才发展得到较好的提升。”刘保延说。
更多资讯尽在中域教育官网,可关注“师承及确有专长”公众号或联系:13361285296